top of page

演員介紹

Chongtham Jayanta Meeti(江譚佳彥)

Chongtham Jayanta Meeti(江譚佳彥)

買黛兒‧丹希羅倫(MAITAL‧DAKILUDUN)

買黛兒‧丹希羅倫(MAITAL‧DAKILUDUN)

張佳芝

張佳芝

蕭景馨

蕭景馨

楊和穎

楊和穎

王安妮

王安妮

演員|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

出生於印度東北方曼尼普爾邦(Manipur),從小便浸淫在傳統舞蹈、武術和瑜珈的身體文化中。1988年加入曼尼普爾地方劇團、曼尼普爾大學歷史系畢業、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National School of Drama) 戲劇碩士,主修表演,曾受聘為印度國家級演員。編導演之外亦在印度和台灣的大學教授表演、亞洲各地主持戲劇工作坊。在台創作的多部作品受邀巡迴海內外各藝術節,2013年赴印度新德里藝術節演出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作品《假戲真作》,被評為戲劇節最佳作品之一;隨後受邀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WSD)赴英國演出。擅於在劇場說故事,在深厚的傳統與現代訓練背景下,佳彥以台灣藝術新住民身份,試圖與劇場人共同探索台灣與亞洲文化融合的當代劇場身體,積極培植台灣新生代人才,並結合亞洲古典、西方寫實、後現代的前衛肢體劇場等不同文化根源,轉化為當代劇場美學。

演員|買黛兒‧丹希羅倫(MAITAL‧DAKILUDUN)

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布農族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組畢業2013年赴澳洲進修工作。劇場演出經歷包括:天作之合《MRT》;阮劇團《金水娶妻》、《台北動物人》;原住民中文原創音樂劇《回家的路》;沙丁龐克劇團《貌似真愛》;泛靈樂舞劇會所《寂靜時刻》(2012年獲得台新藝術首獎);音樂時代《少年台灣》、《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兩廳院改編/鈴木忠志導演《茶花女》;誠品讀劇節《阿拉伯之夜》;創作社《嬉戲》;V-day《陰道獨白》;瘋戲樂《聲東擊西》特別嘉賓;《寶島行動音樂劇》;曙光劇團《小情歌‧劇》;逗點劇團歌舞劇《謊言老實說》;愛樂劇工廠《魔笛》、《新龜兔賽跑》、《吉娃斯─迷走山林》、《老鼠娶親》;果陀劇場《我愛紅娘Hello Dolly》、《巴黎花街》。歌唱比賽經歷:2015年voice-up台灣讚聲創作歌唱大賽重對唱組第三名,2010年政大金旋獎重對唱組第三名。

演員|張佳芝

苗栗全人實驗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曾榮獲2015文化大學舞蹈系舞蹈創作比賽編創演出【藍冬】榮獲第一名、演出【分‧身】榮獲第二名、演出【Enforce】榮獲第三名;2013文化大學舞蹈系舞蹈創作比賽演出『SAND』、『Side Effect』榮獲佳作。近期作品有: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第31屆師生聯合創作展【瞬息】編創演出、班級創作展《聚光燈下的身影》以及《初航》編創演出;分崩離析-〔不〕完整的《哥本哈根》;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 Nights星夜迷航】X-site計畫《邊緣地景》系列活動:張佳芝和她的朋友們Dan Chang and Her Friends/《棄兒狂語 Outcast Talk》編創演出;大唐民族舞團《美麗的南都》;第二屆台北藝穗節《大雨喧囂時看見彼此瞳孔的顏色》等。

演員|蕭景馨

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畢業。劇場演出有:EX-亞洲劇團【小劇場大夢想Ⅱ】《婚姻1/2》、《亞洲創意實驗室No.3—i Story 4》、《猴賽雷》(2012苗栗國際藝術季)、苗栗縣十八鄉鎮走演計畫《喵與鳥》;金枝演社《祭特落伊》(2015版);優劇場《黃金鄉》;禾劇場《他們的房間》;單人表演《房間碎碎念》、《房間碎碎念藝穗全進化版》;林耀華編導《彼得與瑪莉》,並曾與勇氣即興劇團、蘋果兒童劇團、如果兒童劇團、晨星劇團合作演出。導演作品《快樂王子》獲得上海國際兒藝節優秀節目獎。

演員|楊和穎

EX-亞洲劇團團員,劇場經歷包括:EX-亞洲劇團《聲外之音》、《失落天語》;身聲演繹劇場《西仔反傳說》;九歌兒童劇團《獨眼將軍》、《猴子撈月》、《雪后與魔鏡》;台南人劇團台青系列《十八》、《遲到一分鐘打開門 新居版》;表演工作坊駐校專案《戀人戀曲》。

演員|王安妮

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現為EX-亞洲劇團「劇場演員培訓計畫」一員。

劇場演出經歷包含:2016EX-亞洲劇團【臺灣戲曲中心創意競演】《進退兩難》;2016南大戲劇系畢業製作《狂放屁》;2015勇氣即興劇場《Play Maker互動科技即興教育劇場》;2014南大戲劇系導演課製作《目連戲》、涴莎表演藝術中心《心之鎖愛》、鐵支路邊創作體《王子徹夜未眠-天方夜譚》;2013南大戲劇系口述歷史課程《ABO》。亦在2007-2009擔任藝姿舞集儲備團員。

Please reload

核心創作團隊介紹

藝術總監|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

出生於印度東北方曼尼普爾邦(Manipur),從小便浸淫在傳統舞蹈、武術和瑜珈的身體文化中。1988年加入曼尼普爾地方劇團、曼尼普爾大學歷史系畢業、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National School of Drama) 戲劇碩士,主修表演,曾受聘為印度國家級演員。編導演之外亦在印度和台灣的大學教授表演、亞洲各地主持戲劇工作坊。在台創作的多部作品受邀巡迴海內外各藝術節,2013年赴印度新德里藝術節演出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作品《假戲真作》,被評為戲劇節最佳作品之一;隨後受邀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WSD)赴英國演出。擅於在劇場說故事,在深厚的傳統與現代訓練背景下,佳彥以台灣藝術新住民身份,試圖與劇場人共同探索台灣與亞洲文化融合的當代劇場身體,積極培植台灣新生代人才,並結合亞洲古典、西方寫實、後現代的前衛肢體劇場等不同文化根源,轉化為當代劇場美學。

製作人|林浿安

苗栗客家人,資深劇場工作者,淡江大傳系畢業,2001年赴新加坡ITI《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前身為TTRP「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進修 。多次登上亞洲各國舞台發聲、參與跨國多語言作品演出及交流計畫,並受邀參與亞洲各藝術節的跨國製作,熟悉多語言的跨文化呈現創作,於多元文化交流中激盪出獨特的製作思維。與江譚佳彥共同創立EX-亞洲劇團,期望將跨國藝文合作引進台灣,在自己的土地上打造一國際文化交流的藝術平台,探尋台灣劇場新可能。

導演|Dr.Abhilash Pillai(阿比拉許•畢萊 博士)(印度籍)

2012年於新德里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分別取得劇場製作和舞臺管理的兩年制文憑、並在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取得設計和導演的深造文憑、以及在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大學取得劇場藝術的碩士學位。

他曾在不同國家中語言殊異的製作中多次擔任導演,並在頂尖的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戲劇相關著作;在印度各省及國外各種場合參與學術研討會、擔任工作坊的指導。他的作品取材面向廣泛、但以當代美學風格呈現。阿比拉許也曾數次參與國內外的合作計畫,他也推動並執導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與喀拉拉大馬戲團首波合作計畫:「小丑與雲朵」(Clowns& Clouds)。過去五年內,阿比拉許身兼印度國際劇場節的技術總監,以及2009以降,喀拉拉邦的國內、國際劇場節的策展人/美術總監。印度中央詩歌學會於2007年也刊行了阿比拉許替C. N.斯利坎坦•尼爾(C.N. Sreekantan Nair)所記錄的傳記文學:C.N. Sreekantan Nair–劇場行動派的遠見和使命。他也擔任德里市區內頂尖機構所興建的劇院大樓的顧問、設計者、建築師。

除此之外,阿比拉許也同時擔任許多印度及國外大學的訪問學者,以及德里和喀拉拉邦許多大學董事會的成員。於2008年至2011年期間,他擔任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的院長,在其任內建立起,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與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首波的國際交換課程。他目前擔任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表演科的副教授。在他所得到的許多獎項殊榮其中,又以2002~2003年間獲得的聖斯克里帝獎(Sanskriti Award)、和2012年獲得的印度音樂戲劇學院獎(SangeetNatak Award),尤能彰顯他在戲劇領域的成就。

編劇|Sasi Kumar Vallikkatte(撒西•庫馬爾•瓦力克度)(印度籍)

撒西畢業於卡利卡特大學英語文學系,出生於印度喀拉拉邦,集編劇、導演長才於一身,為當代印度知名編劇家。他曾多次訪問有名的藝術家及藝文名人,如同詩人古爾札、納茲魯丁•沙、馬拉雅拉姆語演員穆拉力、知名導演夏陽馬普拉瑟德,南印度語片女演員沙妲,女演員羅西尼•哈坦加蒂、馬迪哈•高爾(巴基斯坦籍)等等,並在<電視與南印電影情景>(關於南印電影的英文期刊)、<喀拉拉之聲>、<故鄉日報>中撰寫專論。兩度策畫喀拉拉國際電影節講座,擔任喀拉拉邦國際劇場節節目執行 (音樂戲劇學院,喀拉拉邦政府文化部)。

撒西編劇作品包括:「英屬東印度公司」馬拉雅拉姆語劇情片;與希曼舒•畢•喬許合寫的雜技劇場作品「小丑與雲朵」(Clowns & Clouds),後由阿比拉許•畢萊執導,國立戲劇學院製作演出;「電影俱樂部」四十八集 (世界劇場,安麗塔電視頻道);改編自易卜生的「培爾 •金特」劇場版,彰顯出介於傳統和當代性之間的易卜生特質,同樣由阿比拉許•畢萊概念化、執導;參與編寫馬拉雅拉姆語兒童劇情片,並獲印度兒童電影協會入選。

舞台設計|房國彥

紐約州立大學普契斯分校劇場設計技術系藝術碩士,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舞台及燈光設計作品涵蓋包括芭蕾舞、現代舞、現代戲劇、傳統戲曲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表演節目,近年作品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間煙火》,光環舞集《逐風轉》《舞輪脈》《聽舞觀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芭蕾舞劇《灰姑娘》,廣藝基金會《美麗的錯誤》,流浪舞蹈劇場《一窩蜂》《多拉@夢》,華山藝文中心演出的《我是寄居的客旅》,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與江之翠劇場《桃花與渡伯》《下一站,出發》,肢體音符舞團《無為》,復興京劇團《八百八年》,春美歌劇團《青春美夢》。

燈光設計|Mohamed Fita Helmi(海樂彌‧飛達)(新加坡籍)

新加坡知名的專業劇場工作者。二十三年的劇場工作生涯當中,曾和新加坡許多著名的團體合作,如:KillYourTelevision(KYTV),The Necessary Stage,TheatreWorks (S) Ltd等,擔任過舞台監督、燈光設計、技術總監等職務,1996年到2000年期間為The Necessary Stage全職表演者,同時受訓成為專業劇場與戲劇教育工作者;2003年榮獲第三屆DBS生活劇場獎的最佳燈光設計評審團獎;2008年和友人成立Panggung ARTS 。在台灣的導演暨設計作品:三缺一劇團《Wifi Lovers》;燈光作品:EX-亞洲劇團《島》、《假戲真作》、《沒日沒夜》、《赤鬼》、《齊格飛》、《婚姻1/2》、《海騎士》、《聲外之音》、《失落天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最美的時刻》、《快樂王子》、《剪紙人》;目前也積極將創作重心遷移至台灣。

音樂設計/作曲|柯智豪

作曲家,好客樂隊吉他手,歐噴愛bass手,曾獲台灣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法國金音叉獎,誠品選樂,TAIPEI TIMES年度最佳專輯,多次入圍台新獎,金音獎,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非流行演奏專輯等,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組,音樂作品涵蓋古典到實驗,演唱會到電視電影舞台配樂。近期作品:2014 TIFA《聊什麼齋》、台灣318學運紀錄片《太陽‧不遠》配樂、台南人劇團《Q and A》首部曲+二部曲;2015 TIFA 《理查三世》、雲門二《春鬥2015》、兩廳院1+1計畫舞作《假如》、無獨有偶劇團《洋子》、台南人劇團《QARing Solo Date》、河床劇團《大衛林區》;影片配樂《長情的告白》紀錄片 、《來得及說再見之好好吃飯》、《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小小鼓手》、《索多瑪之夜》等。

服裝設計|楊妤德

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碩士,巨魚服裝工作室負責人。工作經歷:1997~2000雲門舞集服裝技術指導、1994~1997林璟如服裝工作室助理。實驗創作作品包括:第二層皮膚2011/黃翊 X.O.R、第二層皮膚2010 / 黃翊 王仲堃 孫仕安。論文創作/舞蹈下服裝空間之流動表現(2006)。聯展經歷:2009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蔓‧流體]一場有機的奇異風景。主要設計作品:2015高雄市春天藝術節《動物狂歡節》、《彼得與狼》;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慢.搖滾》、《長河》、《小.結》;新兒童舞蹈劇團《生命之樹》舞劇;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秋季公演《此時此地》;周先生與舞者們《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元和劇子《越》;本事劇團《三顆頭》;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野天鵝》、《綻》、《霸王別姬》、《青春時機》;2012三十舞蹈劇場《舞台》;廖末喜舞蹈劇場《靈動運河》;歌劇工作坊《Sapho》;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奇幻迷宮》前導測試;雲門舞集2《機械提琴》、《浮動的房間》、《身音》、《變》、《醫院裡的春天》、《百合》、《晶屬時代》;黃翊工作室《spin》、《交響樂計劃》;劇織造《詩剝裂 Schibboleth》;流浪舞蹈劇場《展翅》;對.面劇坊《孩子/ L'Enfant》;歌劇工作坊《女高音也瘋狂》;拾念劇集《搶救藍星大作戰》管風琴親子音樂會;謝杰樺《安娜琪的夢想》Anarchy’s Dream;野墨坊《大神魃》、《樂淤逃離的島嶼》、《玩偶的怒吼》、《獨白,第六十五頁 篆刻愛情》;流浪舞蹈劇場《野草》;黑門山上的劇團《好漢》、《醫院風雲之我的右腿》;歡喜扮劇團《高砂館》;絕代舞蹈劇場《舞厘頭》;風之舞形舞團《視FUN》;組合語言舞團《北極光》;庭竹藝術舞蹈團《調》、《B&W》;2001台北越界舞團《 BAVY》;1999雲門舞集《焚松》緊身衣設計。

Please reload

© 2017 by EX-Theatre Asia.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